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6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调研,综合性解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内涵,系统总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深入剖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着主导产业选择非粮化同质化倾向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待深化、农民参与度偏低、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优化主导产业选择、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丰富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监测评价,以更好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1、优化主导产业选择,强化产业支撑
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元性。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区域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可延伸性强、市场开发价值较高,产品品质具有特色、有一定认知度,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竞争优势明显”等条件,确保产业发展持续性。在区域布局上,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布局建设。在产业布局上,做强粮、棉、油、糖、畜牧等重要农产品和现代种业,做优果、菜、茶、水产、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在产业数量上,应聚焦单一主导产业,或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2个产业,以确保产业做大做强。
2、围绕全产业链建设和多功能聚合,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围绕农业育种、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找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集中打造,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做实“互联网+”农业,实施数字农业工程,全面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农业生态,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由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转变、由简单粗放向精细品质转变。打破农业管生产、工业管加工、商业管销售的产业形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系统协调、融合发展。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充分受益
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项目支持的前提条件,强化利益联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如:安排部分财政资金由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经营组织或农民持股,其资金使用由龙头企业在规定用途范围内合理安排。同时,创新利益联结模式,试行“托管保底”(企业、合作社、农户相互委托种养殖)、“合资兜底”(财政补助,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出资建设,企业保底收购)、“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租金+分红+劳务收入”、“折股联营、反租倒包、双线代销”等模式,将企业与农民从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聘用、土地流转,转变为更为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扩大财政资金折股量化试点,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房屋等资源资产参与产业园建设的可行路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长期享有持续稳定的收益。
4、丰富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升财政资金撬动能力
在补助、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财政投入方式中,明确要求产业园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推动地方丰富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采用融资担保、产权入股、PPP模式等,且实施效果好的项目,额外给予奖励,激发地方创新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方式的动力。同时,鼓励地方创新涉农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在确保完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安排的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用途相近或衔接的涉农资金纳入统一资金池,统一资金拨付、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考核验收,形成财政扶持合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加强监测评价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及时跟踪产业园建设成效,定期分析评估,加强产业园建设运营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建立完善“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产业园管理机制,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研究》 网址: http://www.xdnyyj.cn/zonghexinwen/2020/0911/585.html
现代农业研究投稿 | 现代农业研究编辑部| 现代农业研究版面费 |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发表 | 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