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取决于人才,人才实现于教育。目前国内约七十多所农业高等院校中,在校生数以百万计。然而在农业大学生素质和社会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明显的落差与错位。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给农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素质的农业创新人才将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阶段如何实现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素质人才,就成为了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热议的话题。而外语作为现代农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工具,农业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则亦被提到了风口浪尖[1]。
1 现代农业背景
1.1 现代农业定义
相比较原始粗放的农业阶段,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再是依靠老天爷给饭吃的年代,而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它亦不再是简单的初级产品的生产,而是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它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1.2 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
现代农业不再是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和集约经营,而是结合了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工程。它涵盖了:(1)与环境因素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2)物理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生活环境,促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抗生素等化学品的依赖以及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高产、优质、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简称物理农业;(3)将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等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农业;(4)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制约的工厂化农业;(5)借助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特色农业;(6)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7)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的立体农业;(8)订单农业,即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1.3 展望
从上述现代农业的类型结构可以看出,原有的第一产业已经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即将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根据 《2013-2017年中国现代农业园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我们也可以总结出21世纪,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
2 农业院校构建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创新理念不够清晰
当初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但是,从现实和实际角度看,这仅是个良好的愿望和初衷。当前的很多农业院校中英语专业几乎都是当年跟风而上,不管水平高低,争办上英语专业才算有面子,造成了现如今课程设置和其他学校大同小异,毫无特色,专业方向不明朗,专业技能不踏实,外语毕业生暴增,相比起师范类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路径极窄,就业率极低的情况[3]。另外,这个目标的设定忽视了一个前提条件,即英语在中国是二语还是外语的事实。即使进到了外企,也并不能完全应用外语,毕竟是在汉语的大环境下,而且没有特定的专业,光有语言的表达是不足矣支撑人才长久立足并发展的。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研究》 网址: http://www.xdnyyj.cn/qikandaodu/2021/0513/1202.html
现代农业研究投稿 | 现代农业研究编辑部| 现代农业研究版面费 |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发表 | 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