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2015年3月首次被写进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从民间提倡成为国家的一项方针战略,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能够使现代农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河北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打造环京津现代农业生态圈,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打造“124+”智慧农业生态圈,初步构建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新格局。 一 “互联网+”对于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省现代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一方面农业资源条件和环境约束增强。河北省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此外,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超采问题严重,节水任务艰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无法满足多样性的市场需求。而“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新生态、新趋势,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互联网+”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兴起。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高度感知和可控,从而有效的节约了农产品资源,使得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各要素在时间、空间上实现精确分配,从而加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互联网+”重构农业全产业链,目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渗透到传统农业的各个环节,通过互联网,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此外,互联网还为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再次,“互联网+”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市场出现卖难卖低、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极端现象时有发生。而互联网的落地执行,使大量信息可以在城乡之间迅速传递,农村能够更方便的获得“三农”政策,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双向流动,打破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困局,进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二 我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 《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互联网+农业”,重点打造“124+”智慧农业生态圈,到2020年,全省“互联网+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 农产品标准化问题 我省除一些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具有一定的标准化生产能力外,其他分散经营的农户都是靠农民自己的经验进行耕作,生产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是有些农户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农民标准化意识淡薄,再加上合作社监管力度不够,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无法建立,从而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我省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一方面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足,随着“宽带中国”的实施,我省将近70%的农村实现了宽带全覆盖,但是还存在部分农村网络通讯设施薄弱、应用能力弱等问题;另一方面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调研发现我省有六成的农村居民认为收发快递不方便,民营快递很少在农村设点,中国邮政费用又相对过高,冷链物流配送就更加薄弱了,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 农业互联网人才问题 我省农村存在着巨大的互联网人才缺口,一方面农村留守问题比较严重,一些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都选择到城市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出现劳动力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农村条件相对较差,配套设施不齐备再加上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农二代返乡创业的情况不多见,从而也制约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四) 资金扶持问题 由于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因此在互联网信息收集、软件开发、硬件建设、网络运营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虽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设立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事后奖补、购买服务、财政资金直接扶持等方式,重点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建设与运维,但资金缺口仍然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三 我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 (一) 运用农业物联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指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即把农业生产中的诸多因素通过无线传感器进行实时采集,及时将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做出精确判断,来决定农业设备是否开启。这样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损耗。一方面,应着力打造农业物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生产”。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技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气象信息观测、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设施自动化控制等物联网技术聚合应用;另一方面推广设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自动饲喂、疫病诊断与辅助决策等健康养殖管理信息技术,实现健康养殖管理的智能化,建立智能化养殖示范区。 (二) 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如何发展好农村电子商务,首先要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各类企业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尽早实现全省所有县、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全覆盖;其次是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三级配送体系。加强农业、商贸、交通运输、供销、邮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改造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尽早实现全省所有县、乡、村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再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及边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 (三)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由于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力。互联网的应用,可以重构农业全产业链,应用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改造整个生产环节,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地享有农业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利益增值。我省可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其为引领,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生产环节、提升生产水平,并运用互联网技术管理整个生产过程以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市场营销,从而打通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四) 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近年来,各大新闻媒体爆出的农产品安全问题让人堪忧,如何重拾人们对农产品的信任?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恢复农产品链条的透明化,即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首先应着眼于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其次可在全省推广集政府监管、企业自查、消费者监督于一体的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和远程信息综合展现系统,搭建起网络化监管平台;再次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安全法规,完善农产品安全政策,制定追溯实施标准。 (五) 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 如何在我省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首先,鼓励互联网金融组织开展面向“三农”的差异化、特色化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辐射范围,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其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互联网金融组织探索开展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小额贷款、粮食银行、农村一卡通等业务。鼓励互联网金融组织设立合作性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开展涉农担保业务;再次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利用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与客户交流,提供各个环节的服务,使保险信息咨询、保障计划设计、投保、核保、缴费、承保、理赔等全过程实现网络化。 “互联网+”在2015年3月首次被写进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从民间提倡成为国家的一项方针战略,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能够使现代农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河北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打造环京津现代农业生态圈,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打造“124+”智慧农业生态圈,初步构建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新格局。 一 “互联网+”对于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省现代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一方面农业资源条件和环境约束增强。河北省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此外,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超采问题严重,节水任务艰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无法满足多样性的市场需求。而“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新生态、新趋势,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互联网+”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兴起。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高度感知和可控,从而有效的节约了农产品资源,使得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各要素在时间、空间上实现精确分配,从而加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互联网+”重构农业全产业链,目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渗透到传统农业的各个环节,通过互联网,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此外,互联网还为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再次,“互联网+”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市场出现卖难卖低、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极端现象时有发生。而互联网的落地执行,使大量信息可以在城乡之间迅速传递,农村能够更方便的获得“三农”政策,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双向流动,打破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困局,进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二 我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 《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互联网+农业”,重点打造“124+”智慧农业生态圈,到2020年,全省“互联网+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 农产品标准化问题 我省除一些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具有一定的标准化生产能力外,其他分散经营的农户都是靠农民自己的经验进行耕作,生产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是有些农户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农民标准化意识淡薄,再加上合作社监管力度不够,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无法建立,从而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我省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一方面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足,随着“宽带中国”的实施,我省将近70%的农村实现了宽带全覆盖,但是还存在部分农村网络通讯设施薄弱、应用能力弱等问题;另一方面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调研发现我省有六成的农村居民认为收发快递不方便,民营快递很少在农村设点,中国邮政费用又相对过高,冷链物流配送就更加薄弱了,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 农业互联网人才问题 我省农村存在着巨大的互联网人才缺口,一方面农村留守问题比较严重,一些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都选择到城市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出现劳动力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农村条件相对较差,配套设施不齐备再加上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农二代返乡创业的情况不多见,从而也制约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四) 资金扶持问题 由于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因此在互联网信息收集、软件开发、硬件建设、网络运营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虽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设立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事后奖补、购买服务、财政资金直接扶持等方式,重点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建设与运维,但资金缺口仍然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三 我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 (一) 运用农业物联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指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即把农业生产中的诸多因素通过无线传感器进行实时采集,及时将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做出精确判断,来决定农业设备是否开启。这样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损耗。一方面,应着力打造农业物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生产”。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技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气象信息观测、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设施自动化控制等物联网技术聚合应用;另一方面推广设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自动饲喂、疫病诊断与辅助决策等健康养殖管理信息技术,实现健康养殖管理的智能化,建立智能化养殖示范区。 (二) 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如何发展好农村电子商务,首先要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各类企业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尽早实现全省所有县、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全覆盖;其次是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三级配送体系。加强农业、商贸、交通运输、供销、邮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改造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尽早实现全省所有县、乡、村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再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及边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 (三)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由于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力。互联网的应用,可以重构农业全产业链,应用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改造整个生产环节,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地享有农业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利益增值。我省可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其为引领,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生产环节、提升生产水平,并运用互联网技术管理整个生产过程以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市场营销,从而打通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四) 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近年来,各大新闻媒体爆出的农产品安全问题让人堪忧,如何重拾人们对农产品的信任?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恢复农产品链条的透明化,即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首先应着眼于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其次可在全省推广集政府监管、企业自查、消费者监督于一体的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和远程信息综合展现系统,搭建起网络化监管平台;再次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安全法规,完善农产品安全政策,制定追溯实施标准。 (五) 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 如何在我省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首先,鼓励互联网金融组织开展面向“三农”的差异化、特色化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辐射范围,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其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互联网金融组织探索开展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小额贷款、粮食银行、农村一卡通等业务。鼓励互联网金融组织设立合作性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开展涉农担保业务;再次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利用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与客户交流,提供各个环节的服务,使保险信息咨询、保障计划设计、投保、核保、缴费、承保、理赔等全过程实现网络化。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研究》 网址: http://www.xdnyyj.cn/qikandaodu/2020/1227/880.html
上一篇:人才扎根乡土有作为
下一篇:山西太谷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查与思考
现代农业研究投稿 | 现代农业研究编辑部| 现代农业研究版面费 |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发表 | 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