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经济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互联网+”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上述背景下,本课题对苏州市部分涉及“互联网+”的公司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现有“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针对苏州市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对“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 “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分析
(1) “互联网+”产业现状。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我国境内外上市互联网企业数量达到91家,总体市值为5.4万亿人民币。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快速发展,“互联网+”对工业制造、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互联网+”传统行业形成的新兴业态大大降低了生产流通成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创业,对中国经济以较快速度稳定增长功不可没。
(2) “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相对于各行业对“互联网+”的快速响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明显处于滞后状态。企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显现。
目前“互联网+”产业的人才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从事到“互联网+”产业中去,这部分人才的互联网专业技术相对扎实,但是对于传统产业如农业、医疗、汽车等涉足较少,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部分人在公司企业一般从事网络维护、软件开发等低层次工作。另一类是原传统行业产业的技术人才,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形式,学习“互联网+”相关技术,成为复合型人才。公司企业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等一般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但还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转型的需求。
3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1) “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特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产业融合是核心,转型创新是驱动,人才资源是保证,从本课题的调研结果分析,“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有如下三个特征。
①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互联网+”产业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综合化,不仅要求“互联网+”产业从业者充分掌握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更要求他们有“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更高的认知水平、应用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②双创人才。李克强总理2014在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其后又将双创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为创新创业开拓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知识结构的更新、双创意识的培养,情商视野的开阔。
③个性化人才。“互联网+”产业打破了传统公司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多层管理模式,使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更趋向于人性化,推崇个性化人才的文化环境。个性化人才也是目前“互联网+”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尤其是当今90后甚至00后成为“互联网+”产业人才的主力军,需要他们成为彰显个性、具有特长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相关产业和社会消费的需求。
(2) “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处苏州的农业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苏州市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民创新中的实践应用,积极引导新型农业主体大力发展网络化经营模式和智能化生产技术,智慧农业焕发出强大活力。基于上述背景和产业发展需要,我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现代农业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改革,培养“互联网+”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
①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按照“互联网+”产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非农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农业概论、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课程;同时在现代农业等专业中增加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产品电商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互联网+”课程;并在选修课、职业技能培训等环节中增加“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容;形成本专业为主,多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知识结构。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研究》 网址: http://www.xdnyyj.cn/qikandaodu/2020/1227/878.html
上一篇:新中国小农改造的70年经验 ——兼论实现小农
下一篇:人才扎根乡土有作为
现代农业研究投稿 | 现代农业研究编辑部| 现代农业研究版面费 |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发表 | 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