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对于农业的绿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是符合国家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要求应用而生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本文拟对近年来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优劣势进行梳理讨论并提出实施建议。
一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2010年,中央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教育部、农业部等六部委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要依托农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组建农业教育集团,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涉农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委文件精神,满足本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海南省早在2014年就公布了《海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方案》,计划逐年开展“3+2”分段、五年一贯制、“3+4”分段等7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搭建农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中,职业教育“3+4”成为一大亮点,也是目前最吸引本省学生的试点项目,即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后,读满3年并取得毕业证书,再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毕业后可获本科文凭。[1]
2014年海南省农业“3+4”试点学校为海南省农业学校、海南省技工学校,分别对口海南大学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目前首批海南省植保、园艺等农业“3+4”分段培养学生已从中职学校毕业,进入大学与四年制本科教育模式的农业专业学生一起攻读本科学位。
二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通过对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与农业四年制本科教育模式的实践调查比较与讨论,可以更好地发现农业“3+4”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势,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职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一)培养目标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或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对接热带农业产业。例如,“3+4”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掌握植物保护专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面向种植业、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资营销等行业企业,培养具备农药应用与营销、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则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重视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学生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农业和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和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复合型人才,两种培养模式可谓各有特色与优势。另外,结合实际调查情况,接受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学生多为本省生源,毕业后大概率留在本地发展,这就为本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也是本科教育难以达到的目标。
(二)课程结构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较高,中职学校多配有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均可供农业专业学生进行生产性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因此学生对农业专业有充足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理论学习提供目标和动力。而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大学前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获取,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缺乏理解。另一方面,接受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知识结构尚未完善,这就影响了新知识自学能力的提升,进入本科阶段,首先会面临对大学高等数学、化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困难,以致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信心不足。[2]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牢固,为后续专业学习起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研究》 网址: http://www.xdnyyj.cn/qikandaodu/2020/1111/838.html
现代农业研究投稿 | 现代农业研究编辑部| 现代农业研究版面费 |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发表 | 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