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关键任务。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的积极性愈来愈强,国内有学者对生态宜居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进行了研究,阐述各种治理模式,提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和建议[1-5]。有学者对生态资源价值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乡村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进行研究[6-7]。还有学者对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地域文化构建进行研究,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8-9]。农村的各项生态宜居建设都是项目研究的对象,各项措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步构成了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体系。
绿化面积扩大。农村开展了许多绿化项目,将废弃的土地进行绿化改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盆栽,种植树林或草坪,建成农村的核心园林基地,形成具有农村自身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是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去思考分析的,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通过教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改革是每个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需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策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期间,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勤于思考、梳理设计教学内容、摸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手段;学生要勤学苦练,认真学习每个知识点。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抱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推动学科教育的发展,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7]。
土地污染改善。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量,但大量的不规范使用造成了土地严重污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使土地污染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村委会严格监管村民们农药、化肥使用量,在村子定点摆放分类垃圾桶,建成垃圾焚烧炉,形成规范的垃圾处理系统。
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根据乡村生态宜居立体建设的要求,构建林荫化道路,打造绿色优雅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将庭院花园化落实到每户,从试点进行实施,打造成复制性强的花园庭院,再推广到村庄的每户。
果树林所产的果实,一部分直接销售,一部分加工后销售。例如柿子,若是加工成柿饼,产生的残余物,为了维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洁的持久性,村民们将其果皮晾晒至干枯,充分利用于喂牛或厨房用火,这样既保护环境,残余物也发挥了利用价值。农村内还有玉米、红薯、水稻等农作物,它们的残余物同样实施晾晒后再利用的方式,村委们对于焚烧秸秆的行为坚决抵制,空气质量逐渐提升,环保处理农作物的残余物,形成了一套处理体系。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目前的研究皆证实了修正性反馈对英语冠词习得的促进作用,但实验的范围仅限于对简单冠词用法的反馈(首次提及和再次提及的用法),至于修正性反馈是否对复杂冠词用法有效还有待探讨。
构建精神文明的设点。例如设立老人活动中心,给予老人生活照料、应急救助、健康保障等服务;设立图书馆,为村民提供学习场地,成为农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的载体;除此还有许多待挖掘的项目,精神文化项目推动了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
泰煤家园改造项目兼有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在社区建设中,传统的融资模式使政府承担较大的压力。[2]在泰煤家园的改造中,可采用上级政府、开发商、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合作的PPP模式。经过政府和私人部门进行前期改造的泰煤家园最终需要市场来接力,把泰煤家园纳入市场的良性循环之中,不断重复将已经创造的资金回流到改造之中的过程,形成自我造血的模式。
第二类:困境家庭儿童。困境家庭儿童则分为父母重度残疾或重病的儿童、父母长期服刑在押或强制戒毒的儿童、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因其他情况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的儿童、贫困家庭的儿童和受到忽视和虐待的儿童。
村官引领学习文化。村官是领路人,建设村民集体拥护的村官是发展精神文化的基本保障。村官们以身作则,带领村民们践行村规民约,向村民们普及时政信息,村民们提升自我,逐步形成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效益增的局面。
文化宣传海报。在农村设立宣传栏,将国家资讯做成海报,比如十九大报告的重要思想,使村民们了解到国家最新政策,也能将节日活动照片编排到宣传栏,也是一种民俗的见证与传承。
污水处理设施。针对污水排放问题,农村新增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率能达到90%以上,处理后污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村委会对该污水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实行党支部书记负责制。道路全面硬化。农村的所有道路已经硬化,实施农村公路养护计划,采取多道责任方式对公路进行管理,禁止倒垃圾、保持路面整洁,保证行车舒适以及绿化协调美观等。建立医疗卫生设施。农村设立医疗服务体系,上级领导对医生进行定期考核,上级医院定期巡诊,每年定期为村民们体检,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营造乡风文明。传播村庄的历史典故,做好文明规范要求,编写具有乡村特色文明宣传语,做文化故事墙报,展示村庄地域文化,并借此振兴乡村教育,传扬乡村文化。墙报可以作为特色乡村发展的载体,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村庄的独特文化。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导致有很多闲置的土地,村干部们集体商讨将土地承包以种植果树林,打造成园林采摘区,作为乡村发展生态宜居的特色项目。发展村庄绿化的同时,还发展村庄的水果产业,提高经济水平。被承包土地的家庭参与项目,对果树进行养护与采摘销售。除了种植果树还有一些其他的绿化,发展绿化观光园。
特色园林景观文化。农村采取了园林花卉的构造对绿化进行种植,形成村庄特色园林文化,将这项文化发展传承,塑造对外形象,增强村民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经济是一个农村向前发展的动力,种植的绿化当中,有的起着环保作用,净化空气、提升人们观赏的舒适度。果树不仅是绿化,还有经济价值。果树是村庄的一项产业经济,果实村民们可自己食用,还能销售到镇上或城市,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还有一些农产品,如红薯、苦瓜等农产品,村民们利用一切土地资源,将绿化与经济发展结合,让绿植发挥其经济价值。
生态资源给村庄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它们在最大程度上美化了村庄。观赏价值具有吸引游客的作用,把村子打造成旅游观光型乡村。引进游客,村庄的经济产品也能得到展示,果树打造成采摘园,提高了乡村经济效益。成为旅游乡村,也就把村庄的特色品牌对外展现,可供其他村庄借鉴的特色发展方式成为了村庄美丽宜居的标志。
生态资源发挥的经济效益使每家每户的经济水平都有所提高,村民们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民们的素质不断提升,意识观念有了很大改变,村委们一年组织几次学习,在传统节日组织统一活动,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生活氛围得到了很大改善,脏、乱、差的环境已全部改变,村民们生活得愈来愈舒适,凝聚力愈来愈高,齐心协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对于农村发展,生态宜居是首要,其次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精神体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宜居建设离不开国家的领导。要实现生态宜居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治理体系。各项生态宜居的措施要落实到位,发展过程中不应千篇一律,探索适合本村发展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特色,挖掘生态资源的价值,发展新的产品,推动乡村产业经济。
[1]林洁.生态宜居乡村基础设施规划探讨[J].市政技术,2019,(9):223-226+230.
[2]黄硕.改善乡村环境助推乡村振兴——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8,(5):43-45.
[3]于法稳.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J].金融经济,2018,(10):14-16.
[4]鞠昌华,张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J].环境保护,2019,(1):23-27.
[5]李建军,杨丽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设施”和重要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2019,(9):123-127.
[6]温铁军,罗士轩,董筱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形式的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8,(12):1-7.
[7]王相丁,张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9):89-91.
[8]夏孙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5):205+207.
[9]矫旭东,杜欢政.中国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9):158-164.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Countrysid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研究》 网址: http://www.xdnyyj.cn/qikandaodu/2020/0513/333.html
现代农业研究投稿 | 现代农业研究编辑部| 现代农业研究版面费 |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发表 | 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