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人民在生活中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在生产中形成节约资源、敬畏和尊重自然的环保经济,在学习中学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式不仅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并列,而且渗透在其中,从而也体现出了对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所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德育为其培育大量人才,让青年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基础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任,也必将落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身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德育为价值支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的实现过程都建立在人对自然的认同和人类敬畏、尊重、顺从、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离不开生态德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观察组6例患者经过治疗痊愈者3例(50.0%),显效、有效各1例(16.66%),余者1例无效(16.66%),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9.98%;对照组6例患者经过治疗痊愈者1例(16.66%),显效、有效各1例(16.66%),余者3例无效(5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42%,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73,P<0.05)。见表1。
生态道德教育对帮助人们了解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树立生态的思维方式和消费方式、明白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使人们学会如何利用科学知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工业带来的高利润的推动下,教育也变得功利了,很多的学校忽视了道德伦理学习以及“三观”教育,培养了一批批“单向度的人”。这种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个人掌握的知识越来越狭隘,看起来专业知识很强,其实他们只是在与世隔绝的一个小匣子里工作。“事实上,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我们的大学必须恢复综合的视野,我们的中学、小学、幼儿园都必须探索新的途径,以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陌生与隔绝状态”。生态德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为国家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人才和引导国民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生态德育是一个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的过程,是培养“生态人”的过程,将生态德育贯彻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自信,更好地将生态文明理念外化于行。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德育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德育,而生态德育的进步和贯彻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就是在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全社会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形成以生态为先的大势。
写作文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将对生活中的交流、谈吐方面有重要影响。前面讲的阅读、背诵、写日记都是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好的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更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因此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写作习惯,让写作成为孩子终生的必修课。
养猪业的市场行情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但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掌握市场行情的一般规律,对指导生产、投资决策、提高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十分重要。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猪的市场价格一般在12~18个月波动一次,有时也会达到24个月波动一次。同时还要注意市场需求、总体存栏、气候及季节变化。
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哲学思想,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关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无不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今后我国处理生态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认识到“所有分离了自然规律而展开的社会行动,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要以此为指导思想,外化于行,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活动。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贯穿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结合中国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树立学生的生态文化自信。
现在高校生态德育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与立德树人一道成为了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德育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的拒绝造成了高校德育的主要障碍,所以,以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生态德育方式成了大学生态德育探究的重点。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是主动的,积极探究生态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要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要深刻认识资本、科技、生产、消费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辩证地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
2.2.1 中小学生生态德育途径 将生态德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间接或者直接材料丰富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中小学阶段课程种类多,课程内容丰富,要从教材中挖掘生态思想,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是人的思想的重要奠基时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思想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生态德育的建设,要从基础抓起。多样化、常态化的举行各种生态德育活动,使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入脑入心,利用好“六一”儿童节、植树节等节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画画、唱歌、征文等形式展现小学生的生态担当。
2.2.2 大学生生态德育途径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和中流砥柱,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预备军,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打赢生态保卫战。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自己对生态文明独特的见解和保护环境的决心。大学生应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紧密结合;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是高度契合的,有着共同的发展宗旨;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之道。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进行了根本性的历史变革,迎来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中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思想品德实际上是将社会的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以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中学教育中,其他的课程也有这方面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所形成的生态道德理念对指导学生从其他学科中学习生态思想也是有帮助的,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引导,共同探索。如语文课本中孟子对农业发展规律的描述,是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杰出表现,老师可以结合当下人类对植被不适当的破坏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与之进行比较,从而完成对学生的生态德育。
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是应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战略,都是要建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大家园。所以,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让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担当,让每个人都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制度,是确保生态德育贯彻落实的必然途径。普及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以各种形式普及到各个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深刻揭露了资本的丑陋面目,从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高度,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现在,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青年的肩上必须要担起这个责任。所以,不管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要重视青年学生生态德育的培养,让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已经存在多时!我们必须将视野拓展到全宇宙,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大地女神,其自身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体系,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建设生态文明,使人类认识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人与人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必须的,也必将是伟大的!
VMF 3000口径10½” 自动机心拥有450名员工的MHF集团旗下的公司正逐渐向第三方客户开放,尤其是小客户。这种趋势与各个品牌争相试图成为制表工坊的大方向恰恰相反。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6.
[2]郭紫怡.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阐释[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01版。
Exploring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刘维军(1996-),男,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习明(1964-),男,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研究》 网址: http://www.xdnyyj.cn/qikandaodu/2020/0513/331.html
现代农业研究投稿 | 现代农业研究编辑部| 现代农业研究版面费 |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发表 | 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